创始人报导

智库说 | 刘小稚:上汽通用,小打小闹的改革肯定不行!

本文转自智库君 中国汽车三十六人智库

8月13日,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通用汽车正在对与中国市场相关的部门进行裁员,包括研发部门在内。未来几周内,通用汽车将与上汽集团讨论可能的产能削减问题。据消息人士透露,这次调整主要是为了转向电动汽车的生产,特别是更加专注于高端车型和进口高端汽车领域。

对此,通过中国有关人士也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我们与上汽集团的合作伙伴关系和推动合资企业长期发展的承诺没有改变。我们将继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我们最好的产品和技术,为未来做好产品规划。中国业务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未来而言都是优质资产。”

实际上,最近上汽系的高层大变动格外引人注目,上汽通用更是换上“铁三角”阵容。8月9日,上汽通用汽车宣布:经上汽集团党委会决定,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卢晓接替庄菁雄,担任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同时,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总经理、现任执委会成员的薛海涛,将任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一职,接替去年上任的陆一,负责市场营销的相关工作。此外,原上汽集团总裁助理蔡宾再度加入上汽通用汽车,担任上汽通用汽车党委书记。

作为上汽集团旗下重要的合资企业之一,上汽通用是合资车企大象转身的典型代表。2023年5月,掌舵上汽通用长达9年的王永清卸任,2022年回归上汽通用的老将庄菁雄接任一把手。在合资品牌被自主品牌大幅压制的行业竞争态势下,这次交接被认为是上汽通用进入转型新节奏的标志。

据消息称,庄菁雄在任期间的另一大调整是改变了产销关联模式,已实现连续多月的库存量降低,库存清理也成为了前6个月销量表现不乐观的原因之一。据上汽通用8月初发布的销量数据,7月零售销量为44822辆,环比增长2%。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7901辆,环比增长27%,已出现回转趋势。

尽管如此,微弱的增长仍然难掩曾在高峰时期年销量突破200万辆的上汽通用近年来的遭遇。

数据统计,2023年,上汽通用的销量在六年连降后跌至100万辆,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三大品牌同步下滑。2024年一季度,上汽通用为通用贡献1亿美元亏损,截至上半年,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下滑近50%。

与此同时,2024年前两个季度,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分别亏损1.06亿美元和1.04亿美元,亏损持续引发关注。

寻找破局机会的上汽通用开始尝试智能化转型。据悉,无论是插混技术的投放,还是软件和数字化技术的本土化研发,上汽通用都经历了股东双方的深度博弈,最终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占了上风。上汽通用也获得了通用体系里前所未有的技术开放权限。从目前的销量来看,通用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在外资品牌中位居前列。

目前,整个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流程已经100%由中国本土团队独立完成。别克和雪佛兰率先实现了数字化产品100%本土化研发,到今年10月,凯迪拉克系列车型的数字化功能研发也将迎来全面本土化。2024年7月,上汽通用推出了NOP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是首个合资企业推出的首个领航辅助系统;同时,上汽通用也实现了合资车企中最大规模的覆盖30万辆车的OTA(车载软件远程在线更新)。

王晓秋出任上汽集团董事长后,提升自主技术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成为上汽集团的主基调,此次“卢晓+薛海涛”的组合,号称“科技+营销”的强强联手,上汽通用能否迎来真“触底反弹”?

本期智库说,对话曾经的通用汽车人、现任亚仕龙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小稚博士。


刘小稚

核心观点:

  • 要想快速的扭转局面,必须有大刀阔斧改革和破釜沉舟的勇气。这对上汽通用这样的大型组织来说,是不容易的。
  • 合资公司的困境就是通用汽车在全球面临的问题。
  • 通用汽车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包括先进汽车技术的开发,供应链的开发,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通用人现在依旧会感到自豪。
  • 消费者的需求已经改变,汽车已经发展成为除了家以外的第二松弛空间,产品除了需要有智能化技术的同时还得兼顾颜值,消费者不再认为开通用汽车是一种时尚。
  • 上汽通用需要快速找到拐点,以市场为中心,放下骄傲,学习竞争对手,迎合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加快速度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留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 行业变革的上半场——电气化已经结束了,上汽通用的成绩无疑是不合格的。回顾上半场,合资公司双方都要反思对合资公司的关心和投入是否足够,既然技术开发今后将会由本土化团队负责,中方就需要更多的关心这个合资公司。
  • 哪一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对于当前的上汽通用其实已经不最重要了,能够快速开发出有竞争力的,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扭亏为盈是当务之急。
  • 通用汽车如果战略考虑中国市场,就要长期主义,才有机会重新拿到可观市场份额,如果仅仅从财务的短期眼光考虑,那么对于失去的中国市场再要回来就非常难了。


智库君:“卢晓+薛海涛”的组合被外界定义为“科技+营销”的强强联手,您认为二者联手,能够为上汽通用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刘小稚:上汽通用处于一个持续下降通道中,趋势已经持续好几年。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再发展2-3年,大家都能够想象到结局会怎样。

对于管理者来说,能否快速稳住下降的趋势是当务之急。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快。新上任的管理者想要扭转这个局面,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小打小闹的改革肯定是不行的,技术和营销对于当今的汽车品牌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但是要想快速的扭转局面,必须有大刀阔斧改革和破釜沉舟的勇气。这对上汽通用这样的大型组织来说,是不容易的。


智库君:您认为庄菁雄上任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能否为未来上汽通用的发展提供些思考?

刘小稚:燃油车销量市场份额下降,新能源车市场份额没有提升,短期内重点开发的PHEV技术也没有获得成功,多款基于奥特能平台诞生的产品比如凯迪拉克锐歌也在市场端遇冷。庄菁雄作为“救火队员”在几大关键领域都没有做好,没有能够扭转衰退的局面。

智库君:在“卷”的市场上,上汽通用若想回到增长的快车道,当下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您有什么建议?

刘小稚:合资公司面临的困境其实就是通用汽车在全球所面临的问题,通用的年销量从最高时的1100万,到目前跌倒只有500多万。

1995年通用汽车进入中国,98年开始正式造车,通用汽车当时带到中国的是最新的车型产品,而当时大众带到中国的桑塔纳则是70年代的老技术,已经在德国和巴西先后停产。

除此之外,通用汽车还为中国带来了第一个全自动变速箱,并且是中国第一家使用三元催化,无铅汽油的车企。先后与中国20所大学合作100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变速箱、排放、轻量化、CAE、CAD、CAM、两毫米工程等等,通用汽车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包括先进汽车技术的开发,供应链的开发,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通用人”,我现在依旧会感到自豪。

目前通用的问题还是电动化太慢了,没有及时开发出销售者需要的产品导致了销量的下跌。消费者的需求已经改变,汽车已经发展成为除了家以外的第二松弛空间,产品除了需要有智能化技术的同时还得兼顾颜值,消费者不再认为开通用汽车是一种时尚,使得通用汽车百年的品牌价值正在中国一点点流失。

上汽通用需要快速找到拐点,以市场为中心,放下骄傲,学习竞争对手,迎合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加快速度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留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智库君:“大象转身”是每个合资企业正在面临的问题,您如何看待上汽通用的转型进程?

刘小稚:事实证明大象转身是最难的。

过去几十年找不出几个企业是大象转身成功的。7-8年前,当自主品牌和一部分造车新势力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等这些主流外资品牌转过身来,很快就会赶上来。然而,这么多年过去,自主品牌发展越来越快,一众造车新势力崛起,市场份额逼近60%,比亚迪也逐步成为行业老大。

而合资企业呢?

大象似乎还没转身,行业变革的上半场——电气化已经结束了,上汽通用的成绩无疑是不合格的。回顾上半场,合资公司双方都要反思对合资公司的关心和投入是否足够,既然技术开发今后将会由本土化团队负责,中方就需要更多的关心这个合资公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双方都应该在合资项目上投入更多资源。对于通用来说,产品在中国取得成功可以反过来支持通用全球的发展,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别克的车型在中国连续多年取得JD Power质量第一,出口到北美之后无论是质量还是功能同样也很受客户喜欢。

智库君:上汽通用的技术更加本土化,是否也意味着上汽在上汽通用中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刘小稚:哪一方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对于当前的上汽通用其实已经不最重要了,能够快速开发出有竞争力的,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扭亏为盈是当务之急,通用汽车落后的最大原因是在电气化这场改革中太慢了,这是经营管理问题。技术本土化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国内完整的供应链,加速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落地,不过最终还是需要产生销量,没有销量的技术没有意义。

智库君:作为中美博弈之下的一家合资企业,上汽通用的发展之路遇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刘小稚:百年来政治博弈一直存在的,优秀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产品和市场。可口可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历百年依旧坚挺。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只要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成功的关键。上汽通用早期无疑是成功的例子,通用汽车虽然在中国投资了几百亿,但是通用汽车多年的利润引擎也来自中国合资企业。

通用汽车如果战略考虑中国市场,就要坚持长期主义,才有机会重新拿到可观市场份额,如果仅仅从财务的短期眼光考虑,那么对于失去的中国市场再要回来就非常难了。